世界卫生组织新报告:65℃以上饮料可致癌
?
[提要]IARC主任怀尔德博士指出,研究结果暗示,饮用非常热的饮料很有可能是造成食道癌的一个原因,致癌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温度,而不是饮料本身。一种是鳞状上皮细胞癌,此病症是最普遍的,大约占全球食道癌案例的90%
研究样本包括中国、土耳其及南美洲国家
习惯喝“非常热”的饮料可增加罹患食道癌风险
记者从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获悉,该机构发布了最新报告,正式下调咖啡及南美草本茶的致癌风险评级,表示现阶段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两者与癌症有关;但同时警告饮用65℃以上的热饮,可能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风险。
警告
喝热饮别超65℃
否则导致食道癌
这项最新的评估报告发表在15日出版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报告指出,在中国、土耳其及南美洲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地区的人们通常习惯饮用65℃或70℃以上的水、咖啡或茶,罹患食道癌的风险也随之提升。
报告称,23名IARC组织的国际工作小组成员发现饮用非常热的饮料很有可能导致人们罹患食道癌。这里的“非常热”是指超过65℃的任何饮料。
在此次世卫组织的评估中,非常热的饮料被列入了2A级(可能致癌物),与之被列入同一类的有高温油炸食品和高温油烟等。去年备受争议的红肉也属于这一归类。
在报告信息中,IARC表示,上述这一结果是基于流行病学研究有限的证据得出的。研究表示,在罹患食道癌和饮用非常热的饮料间存在着“积极联系”。
实验
摄入65℃~70℃热饮
老鼠长出食道肿瘤
多项实验显示,长期摄入65℃~70℃的热饮会导致老鼠长出食道肿瘤。
IARC主任怀尔德博士指出,研究结果暗示,饮用非常热的饮料很有可能是造成食道癌的一个原因,致癌的原因在于其本身的温度,而不是饮料本身。
研究项目副主任卢米斯表示,温度高的饮品足以烫伤喉咙,可能导致肿瘤,但目前证据仍然有限,也未能确定进食过热食物会否引致相同风险。
大多数的食道癌案例发生在亚洲、南美和东非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普遍饮用非常热的饮料,这些地区这一癌症高发的原因也还未完全了解。在欧洲和北美,人们饮用咖啡和茶的温度通常在60℃以下。
一个重要的规律
癌症的风险 随温度上升而提升
诱发两种不同部位癌症:
一种是鳞状上皮细胞癌,此病症是最普遍的,大约占全球食道癌案例的90%
一种是腺癌(食管黏膜下或者来自贲门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占10%
对于为何确定是热饮温度而不是饮料本身造成癌症风险,IARC解释称,研究人员根据1400例食道癌的流行病学案例的评估,发现癌症的风险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提升。例如饮用非常热的南美草本茶,相比饮用温的南美草本茶,有着明显的致癌风险提升。
食道癌是全球第八位最常见的癌症,也是致死率较高的主要病因。据统计,2012年约有40万食道癌死亡案例,占全部癌症死亡案例的5%。食道癌案例中可能与饮用热饮相关的案例的比例尚不得而知。
报告指出,喝非常热的饮料能够导致食道不同部位诱发癌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鳞状上皮细胞癌,此病症是最普遍的,大约占全球食道癌案例的90%。一种是腺癌(食管黏膜下或者来自贲门腺体发生的恶性肿瘤),占10%。在很多高收入国家,吸烟和饮酒是前者的主要风险因素。
怀尔德博士强调,吸烟和饮酒是导致食道癌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很多高收入国家。但是绝大多数的食道癌发生在低收入或者中等收入国家。戒掉烟酒与避免饮用热饮,在防癌上同样重要。
一个常见的误区
咖啡致癌? 致癌风险降格为“未知”
哪些物质算风险“未知”:
未知即目前尚不清楚其对人体的致癌作用
在WHO的规范内,包括咖啡因、茶、染发剂、油墨、水银、原油、聚乙烯、氯化饮用水、静电磁场、糖精、盐以及硅胶塑胸在内的整形手术等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经常饮用的咖啡在此次的评估中“不升反降”,从2B级(可能致癌)降至“未知”一级。
IARC于1991年的研究显示,咖啡及南美草本茶含有可能致癌成分,并将两者评为2B级致癌物质,与三氯甲烷(俗称哥罗芳)及铅并列。当时该机构将咖啡列入二级致癌物质的原因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着“有限证据”表明咖啡能够导致膀胱癌。因为过去25年里有很多新的研究完成,IARC最近重新审阅超过千份针对人体和动物的有关报告,发现没有足够证据判断两者是否属于致癌物。
工作小组专家评估的最重要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们饮用咖啡习惯以及后续的多年跟踪情况的报告。这些报告还评估有饮用咖啡习惯的人中有多少人最终发展成为癌症,有多少癌症是与咖啡有关。
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饮用咖啡并不会诱发胰腺癌、乳腺癌或前列腺癌。一些研究表明,饮用咖啡反而会降低罹患肝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对于其他20余种癌症,饮用咖啡诱发癌症作用的证据并不具有决定性。此外,不同种类的咖啡或不同的烹调方法也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癌症风险。
早前饮用咖啡“导致膀胱癌存在有限证据”也变得薄弱,不再是决定咖啡造成膀胱癌的可能因素。但是,咖啡被列入“未知”并不意味着这一物质就一定安全,只意味着现有的科学数据对其是否致癌还无法下定论。
摘引网址:http://news.k618.cn/society/bxms/201606/t20160617_7758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