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食泥鳅可能引起的寄生虫病
? 在泥鳅及许多淡水鱼的体内寄生虫的存在是极其常见的,大多数的寄生虫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不大。但有的寄生虫则会造成严重的潜在健康危险。生吃或半生吃泥鳅会加速该类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其中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寄生虫有棘颚口线虫、华支睾吸虫、棘口吸虫等。 棘颚口线虫: 成虫寄生于犬、猫的胃壁内,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被剑水蚤吞食后,在蚤体内发育成二期幼虫,当含有成熟二期幼虫的剑水蚤被泥鳅或其它淡水鱼吞食后发育为三期幼虫。蛙、蛇、鸡、鸭、猪等为棘颚口线虫的转续宿主(在这些动物体内幼虫不能发育成熟,人若生食该动物后会被感染)。人非本虫的正常宿主,在生食或半生食含有第三期幼虫的泥鳅、其它淡水鱼类和蛙、蛇、鸡、鸭、猪肉后,幼虫穿过胃壁在体内寄居,并可由于移行,引起局部和全身病变。 棘颚口线虫的幼虫穿过胃壁所致病变,主要是人体对虫体及其产物的过敏反应,其次是幼虫移行造成的机械性组织损害,感染者开始(一周左右)可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 。幼虫移行到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的相应症状,如移行至腹腔引起腹痛,至肺部引起咳嗽、咯痰、咳出幼虫,在人体,幼虫还可进入眼、脑,如移行至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其后果较为严重。但更多的是移行到皮肤或皮下组织,表现为葡行疹或/和移行肿块,该症状常在人食入幼虫后几周内出现,持续l—4周后消失。间歇几周可在距原皮损不远处再现。此外,尚有眼球 、嚼肌、面颊部受累的报道。诊断上:①有生食或半生食泥鳅及其它淡水鱼、鸡、鸭、猪等肉史;②可有发热或内脏、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③皮肤反复出现葡行疹或/和移行肿块;④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⑤用本虫成虫或幼虫制备的抗原作皮试阳性 ;⑥组织活检获得虫体,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华支睾吸虫: 由于该虫主要寄生在人、犬、猫和猪等宿主的肝胆管内,故俗称肝吸虫。虫卵随宿主胆汁进入小肠,后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虫卵被淡水螺吞食后,发育、分裂繁殖产生大量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可侵入多种淡水鱼(如泥鳅)、淡水虾体内,形成囊蚴。当人食入含活囊蚴的鱼、虾时被感染。 临床上大多数轻度感染的病例,症状不明显或很轻微。中度感染可有消化不良、经常腹泻、食欲减退、疲劳无力、腹痛、肝区肿大、消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侏儒症。在重度感染后的早期可发生寒战、高热、肝肿大,少数可有脾肿大,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等过敏反应性症状,晚期可造成肝硬变腹水,甚至死亡。在诊断上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是确认的依据。 棘口吸虫: 在我国人体寄生的棘口吸虫已报告的有11种,其中圆圃棘口吸虫的感染通过实验已证实与生食泥鳅有关。该虫寄生于人或其它动物肠道内,产出的虫卵随粪便排出后,在水中孵出的毛蚴钻入淡水螺体内,发育、分裂繁殖产生大量尾蚴,成熟的尾蚴自螺体逸出,可在泥鳅及其它鱼体、青蛙或蝌蚪中成囊,人生食了含有棘口吸虫囊蚴的动物后在消化道内,后尾蚴脱囊而出,在肠道发育为成虫。 人体感染棘口吸虫所致疾病的轻重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腹痛、腹泻等一般消化道症状,因此往往被忽略。重症病例有厌食、体重减轻、下肢浮肿等症状,甚至可引起死亡。血液检查;在感染初期单核细胞增加,感染后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感染15天后粪便中查见虫卵可作出诊断。 在治疗方面,以上食物源性寄生虫病一般采用药物驱虫治疗和对症支持疗法。其中棘颚口线虫皮肤型可采用手术摘除病灶内幼虫的治疗方法,但一次难将体内全部幼虫摘除干净。驱虫药物阿苯达唑和复方甲苯哒唑,可用于驱除体内的棘颚口线虫。吡喹酮对于治疗华支睾吸虫病有较好疗效,同时也可治疗棘口吸虫病。 经口感染是以上寄生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人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含幼虫或囊蚴的泥鳅和其它淡水鱼类后,就可能被感染寄生虫病,此外,进食未加热熟透的或生的含幼虫或囊蚴的蛙、蛇、虾、鸡、鸭、猪肉以及被污染的水、蔬菜等食物也可能被感染。因此在预防方面,增强广大群众预防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意识,防止“病从口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食物和水生蔬菜,是预防食物源性寄生虫病最有效的方法。 ??? ? ?? 四川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刘常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