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1008
每日剪报
公共卫生信息所 ???????? 2024-10-08
TOC \o "1-3" \n \h \u?热点追踪
守好医保“钱袋子”——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发布
高层动向
雷海潮率团参访德国、丹麦医药卫生机构和企业
中国疾控中心开展基层疾控机构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场调研
疾控动态
北京市疾控中心举办公共卫生科研论文编写规则及常见问题处理培训班
河北省202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项目启动暨观摩活动在保定市举办
科研动向
Nat Commun:陈捷亮、袁正宏、张继明联合揭示机械力感知通路介导肝脏控制清除乙肝病毒
AJP:长达25年的随访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氯氮平发生胃肠道和肺炎风险远高于预期!
锻炼上强度反而更容易生病?多项研究证实: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并引起多项人体血液生理指标变化,乳酸堆积或成罪魁祸首?
《循环》:周末补运动,有用!近9万人研究表明,
周末补足运动量与264种疾病风险降低有关,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风险降低近半
舆情信息
缺一颗牙,为什么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了?
癌患必学——每日按摩此穴,促体康健!
为啥有些老年人过了70岁,没几年就去世了?老实说:多半是3个原因
强基层建机制,让百姓看病更便利
机器学习识别渐冻症准确率达97%
人类胚胎或具有“休眠”能力
研究团队发现抑制HIV强效抗体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已成全球健康重大威胁
花粉季更难熬了?专家:或与全球变暖有关
医疗卫生服务网愈发完善
辽宁强化秋冬季校园重点传染病防控
四川发布全面消除麻风危害路线图
2024-10-08?人民日报海外版
医保基金监管关乎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钱袋子”。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近日联合公开发布《关于建立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医保支付资格管理进行了明确要求。
什么是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将对当前医保基金监管起到什么作用?不久前,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相关解读。
“驾照式记分”遏制医保基金滥用
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基金使用环节欺诈骗保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医务人员手握处方“一支笔”,是维护医保基金安全的重要力量。
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司长顾荣表示,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是在医保协议管理的框架下,从医保支付这一关键环节入手,对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实行“驾照式记分”。
指导意见明确,对违法或违反服务协议的定点医药机构的相关责任人员,在对定点医药机构作出行政处罚或协议处理的基础上,由作出处理的部门认定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根据行为性质和负有责任程度等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记分。记分档次分为1至3分、4至6分、7至9分、10至12分。
顾荣介绍,一个自然年度内记分达到9分的,将暂停其医保支付资格1至6个月,暂停期内提供服务发生的医保费用不予结算(急救、抢救除外)。一个自然年度内记分达到12分的,将终止医保支付资格,终止期内所提供服务发生的医保费用将不予结算。其中,由于小的违规行为累计记满12分的,终止之日起1年内不得再次登记备案;一次性记满12分的,终止之日起3年内不得再次登记备案。
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三年内逐步将相关责任人员纳入记分管理,确保平稳落地。探索将相关人员医保支付资格管理纳入医疗保障信用管理体系。
“监管到人”提高精准性
今年以来,国家医保局加大飞行检查力度,通报多地多起涉嫌欺诈骗保案例。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颜清辉表示,近年来,医保基金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但定点医药机构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依然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传统监管模式只能处罚医疗机构、无法“监管到人”“处罚到人”是重要原因。
“通过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具体责任人,对违规责任人进行记分管理,突出了监管的精准性,让违规者付出应有的代价,能有效遏制医保基金滥用现象。”颜清辉说。
顾荣介绍,相关措施将实现全国联网联动。一旦在一家定点医药机构被暂停或终止医保支付资格,在其他定点医药机构也将被采取相应措施。在一个区域被记分处理的,信息会在全国共享,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联动。
此外,将建立“一人一档”。“从长远考虑,我们将为定点医药机构相关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医保诚信档案。每个人都将获得唯一身份代码,这个代码在全国医保系统就如同个人身份证一样,是终身唯一的,不随户籍地址、居住地址而变化。”顾荣说,每个人也将拥有自己的医保诚信档案,全面记录其记分情况以及其他遵守医保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伴随其整个职业生涯。
“三医”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医保基金监管,离不开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
顾荣表示,医保部门将把记分和暂停、终止人员有关情况通报卫健部门和药监部门,由其按照职责对相关人员进一步加强管理,共同形成监管合力。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副司长邢若齐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把规范医疗机构行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作为《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重要内容,着重加强监督检查。将组织开展高额异常住院费用病例核查工作,建立分级分层监控、追溯和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的长效机制,规范诊疗和收费等行为。将以依法依规使用医保基金为重点,组织开展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督促医疗机构完善内部管理。
此外,在前期配合国家医保局共同制定了本年度飞检工作方案和典型问题清单的基础上,继续配合国家医保局组织做好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典型案例通报和警示教育工作。
药品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保障。国家药监局药品监管司副司长周乐表示,国家药监局完善法规制度,夯实药品监管的基础;强化生产环节的监管,深入开展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强化药品经营环节监管,加大对药品网络销售的监测力度,坚持线上线下一体监管。
“国家医保局积极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的协作,把建立医保支付资格管理制度作为完善医保基金监管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全力推进实施。”颜清辉说。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kynu0nFE
返回目录>>
2024-09-30 国家卫健委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
9月22日—28日,应德国联邦卫生部、丹麦内政和卫生部邀请,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率团访问德国和丹麦。除与两国政府部门及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等进行对话交流外,雷海潮一行还参访了相关医药卫生机构和企业。
在德国期间,代表团参访柏林夏里特医院、西门子医疗、IFLb医学实验室等机构,与德方就医院管理、肿瘤防治、医药科技创新、卫生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交流;在丹麦期间,代表团参访诺和诺德、灵北制药、丹麦生命健康中心、南丹麦地区健康创新中心等机构,与丹方就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卫生体系改革、医药研发创新等内容进行交流。雷海潮介绍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国卫生系统情况。他表示,中国将持续扩大医疗等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欢迎有关外资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扩大投资,长期发展。他鼓励医药卫生机构与中国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在复合型卫生人才培养、医药创新研发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摘引网址:http://www.nhc.gov.cn/gjhzs/s3586/202409/966fd61e
返回目录>>
2024-09-30?中国疾控中心
??2024年9月23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赴甘肃省开展基层疾控机构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场调研。甘肃省疾控中心,兰州市、陇南市疾控中心,兰州市城关区和榆中县、陇南市西和县以及成县疾控中心相关领导与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参加了调研。
??参加调研的代表介绍了本单位人员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就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提升提出具体需求和建议。调研组还深入了解了甘肃省疾控中心大数据建设工作进展,并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下一步,流行病学办公室将认真梳理总结调研发现,研究基层疾控系统流行病与统计分析能力建设工作重点,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摘引网址:https://www.chinacdc.cn/zxdt/202409/t20240930_301276.html
返回目录>>
北京市疾控中心举办公共卫生科研论文编写规则及常见问题处理培训班
2024-10-08?北京市疾控中心
为提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提高科研论文撰写质量,落实新版国家标准《学术论文编写规则》(GB/T 7713.2-2022)实施,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4年 9 月 26 日举办公共卫生科研论文编写规则及常见问题处理培训班。来自市疾控中心和13家区疾控中心的40余人参加了培训。
北京市疾控中心举办公共卫生科研论文编写规则及常见问题处理培训班
在此次培训中,市疾控中心《首都公共卫生》编辑部主任李玉青主任医师对新版学术论文编写规则进行了讲解;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副主任张丽杰研究员介绍了暴发调查的学术论文写作;市疾控中心信息统计中心的王晶高级统计师介绍了如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杜婧高级统计师对logistic回归在现况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解;《首都公共卫生》编辑部的仇蕊编辑介绍了科技论文写作与表格、插图规范,车宜平编辑介绍了医学论文题名、文摘和参考文献写作,两位编辑用编校工作中的实际案例对论文中的易错点进行了重点讲解。
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实用,对参培人员科研论文撰写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对市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与编辑人员的沟通理解有积极影响。
摘引网址:https://www.bjcdc.org/cdcmodule/jkdt/bsxw/2024/110948.shtml
返回目录>>
河北省202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项目启动暨观摩活动在保定市举办
2024-09-30?河北省疾控中心慢病所
9月25日,河北省2024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监测项目启动暨观摩活动在保定市莲池区举办。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王丽敏等专家一行到现场指导。河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蒋东升、保定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会峰、保定市疾控中心主任崔立周等出席活动。保定市莲池区、邢台市内丘县、沧州市新华区、承德市双桥区、辛集市5个国家项目点负责人和技术人员参加活动。
活动中,专家组对保定市莲池区慢阻肺监测现场调查流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督导,对我省慢阻肺监测现场调查组织工作给予了肯定。蒋东升要求,各项目点要注重监测细节,确保监测质量,按期完成监测任务。
此次观摩活动为我省慢阻肺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摘引网址:https://www.hebeicdc.cn/zxyw/74843.jhtml
返回目录>>
Nat Commun:陈捷亮、袁正宏、张继明联合揭示机械力感知通路介导肝脏控制清除乙肝病毒
2024-10-07?生物探索
研究发现肝细胞通过内在机械力通路感知响应细胞外基质硬度变化进而控制清除HBV,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宿主经由机械力感知通路直接抗病毒的全新机制。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重点实验室与附属华山医院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Liver Mechanosignaling as a Natural Anti-Hepatitis B Virus Mechanism的研究论文(Featured),探讨了肝脏力学微环境在宿主应对乙肝病毒(HBV)感染中的作用,研究团队利用多种细胞、小鼠模型和临床队列标本,深入研究肝细胞所处的力学环境及相关机械力感知通路对HBV转录复制的影响。
研究发现肝细胞通过内在机械力通路感知响应细胞外基质硬度变化进而控制清除HBV,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宿主经由机械力感知通路直接抗病毒的全新机制。
首先,研究团队建立了一套可模拟生理性肝细胞外基质硬度变化的体外细胞研究体系,并观察到细胞外高基质硬度可显著抑制原代肝细胞中HBV的复制。同时,发现细胞外高基质硬度能显著激活细胞内的YAP分子及相关下游通路。
已知YAP是一种在机械信号传导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可诱导一系列基因表达。通过外源激活实验,发现YAP可显著抑制HBV的转录和抗原表达,并促进cccDNA的清除。应用转录组学分析和功能研究,鉴定揭示YAP诱导的一系列基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HBV作用。
进一步采用HBV活跃复制个体的肝组织标本行原位染色分析,结果显示肝内YAP信号激活水平呈异质性分布,其与HBV抗原表达呈一种互斥分布特征。采用单细胞分析发现,在单个肝细胞水平,YAP的激活程度与HBV转录强度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负相关性。在HBV小鼠复制模型中,证实过表达YAP和肝组织硬度增加均可显著抑制HBV病毒学指标。而小鼠腹腔注射可激活YAP通路的小分子化合物,也观察到其对HBV转录及抗原表达的有效控制。有意义的是,在机械力通路介导的HBV控制和清除过程中,未发现干扰素系统激活且肝功能未受显著影响。这提示,肝细胞外力学微环境的改变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作为一种非依赖传统免疫应答、且不直接杀伤肝细胞的独立的抗病毒机制,促进肝脏对HBV感染的自然控制和清除。
综上所述,针对宿主如何自然清除HBV,研究团队从生物力学视角切入,发现了一种肝细胞外机械力微环境和YAP分子介导的宿主清除HBV感染的新机制。这开拓了对肝脏-嗜肝病毒互作和“非杀细胞式”清除病毒的机理认知,也为新型抗病毒策略的研发和乙肝治愈相关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和理论基础。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3368459417b.html
返回目录>>
AJP:长达25年的随访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氯氮平发生胃肠道和肺炎风险远高于预期!
2024-10-07?奇点糕
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广泛的氯氮平不良事件分析,重点强调了氯氮平相关的肠梗阻和肺炎负担。研究还发现两种CYP酶活性与肺炎风险有关。
氯氮平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是约五分之一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案。此外,氯氮平还能降低死亡风险,是唯一被批准用于预防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药物。
但遗憾的是,药物不良事件(ADEs)限制了氯氮平的使用,除了常见的嗜睡、流涎过多、便秘、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外,氯氮平还有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症,还有其他严重且可能致命的不良反应,比如癫痫发作、心肌炎、肠梗阻、肺炎等。
准确的风险预测以及有效的不良反应预防和管理策略,对氯氮平的安全使用十分重要。为了弥补氯氮平不良反应临床研究的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等不足,芬兰分子医学研究所(FIMM)的研究团队利用芬兰生物样本库对氯氮平的不良反应进行了长期随访分析。
研究对2600多名氯氮平使用者的25年长期随访数据进行了纵向分析,氯氮平使用期间的疾病可分为5类:胃肠道运动减退、癫痫、肺炎、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心动过速等。其中严重胃肠道运动减退,即肠梗阻的累计发病率预计为5.3%,肺炎累计发病率达到29.5%,肠梗阻和肺炎事件分别与氯氮平使用者死亡风险增加350%和180%有关。研究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
研究数据包括321302名参与者,其中3202人有氯氮平购买记录,2659人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氯氮平的中位使用时间为8.4年,开始使用氯氮平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2.7年。
相比于未使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氯氮平使用期间(n=2187)共有27种疾病和健康相关事件表现出显著富集。层次聚类分析识别出5个疾病类别:胃肠道运动减退、癫痫发作、肺炎、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和心动过速,需要立即治疗的急性事件有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癫痫发作、肺炎,慢性疾病有2型糖尿病等。
有69.9%的氯氮平使用者(1529/2187)至少经历了一种富集事件。717人发生心动过速,453人发生癫痫发作,421人发生2型糖尿病,408人发生肺炎。女性发生便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研究人员对比了开始使用氯氮平前10年和开始使用氯氮平20年后的富集事件累计发生率,结果显示,氯氮平的使用加速了不良事件发生,开始使用氯氮平20年后,肺炎、便秘、2型糖尿病、肠梗阻的累计发病率分别为29.5%、22.7%、33.4%和5.3%,而且大多数是在开始使用氯氮平较长时间(>6个月)后才发生趋势改变。
到50岁时,氯氮平使用者的肺炎、便秘、2型糖尿病、癫痫发作和心动过速的累计发病率均超过25%;到70岁时,几项事件发病率均超过50%,分别为69.0%、57.2%、54.5%、73.4%和76.5%。
富集事件的发生与氯氮平使用者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在使用氯氮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肠梗阻与死亡风险增加350%有关,肺炎与死亡风险增加180%有关,最后一次不良事件发生到死亡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8个月和1.8个月。
为了实现氯氮平的安全使用,需要开发可预测不良反应的临床标志物。研究人员评估了10个与氯氮平代谢相关基因对富集事件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CYP2C19和CYP1A2活性降低与氯氮平使用期间肺炎风险增加有关。
总的来说,研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广泛的氯氮平不良事件分析,重点强调了氯氮平相关的肠梗阻和肺炎负担。研究还发现两种CYP酶活性与肺炎风险有关。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276b84585852.html
返回目录>>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会抑制免疫系统并引起多项人体血液生理指标变化,乳酸堆积或成罪魁祸首?
2024-10-07?生物谷原创
长期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暂时抑制,尤其是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主要是因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会消耗大量的免疫资源,使得免疫系统在短时间内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
一般我们都认为做运动可以强身健体,身体素质好了,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不过如果你关注一些职业联赛,可能会产生疑惑。比如像NBA的球员,个个身体素质超群、肌肉壮硕,但有时却会被呼吸道感染,甚至脚趾感染之类的疾病打倒,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他们天天运动,明明身体那么结实,应该免疫力超强才对啊?
其实长期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免疫力反而会减弱。对于这个违反直觉的现象,科学界早有研究。
1. 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反而会抑制免疫系统
2019年发表在《运动和健康科学期刊》上的一篇题为“The compelling link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body's defense system”的研究发现,长期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免疫系统被抑制,并引发炎症,增加氧化应激。
研究表明,持续时间在60分钟以内的中等到高强度的短暂运动,对免疫系统有积极的效果。在这些运动中,诸如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会被显著激活。这些细胞对于身体抵御病原体至关重要,它们展现出高度的细胞毒性和更强的迁移能力。这种细胞动员增强了免疫监视,有助于识别并清除潜在的病原体或癌细胞,同时对整体的代谢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却可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会导致暂时性的免疫抑制。这种免疫抑制状态表现为免疫细胞功能减弱、炎症反应加剧和氧化应激水平上升。这些状况是身体对极端压力的生理反应,可能增加上呼吸道感染(URTIs)的风险。这种情况在经常进行高强度训练或参与比赛的运动员中尤为常见。
因此,对于大多数不是专业运动员的普通人来说,选择适度的运动强度显得尤为重要。过量的运动不仅不能带来预期中的健康益处,反而可能削弱个人的免疫系统,降低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大汗淋漓运动完后,更容易感冒、喉咙痛的情况?)
2. 运动产生的乳酸是罪魁祸首?
不仅如此,最新的研究发现,高强度运动对免疫力的影响还可能与运动带来的乳酸堆积有关。
浙大的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题为“AARS1 and AARS2 sense l-lactate to regulate cGAS as global lysine lactyltransferases”的研究,认为在乳酸浓度升高的情况下,细胞内的丙氨酰-tRNA合成酶1和2(AARS1/2)能够感知到乳酸的存在。随后,AARS2会利用乳酸对参与抗病毒先天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分子cGAS进行乳酰化修饰,进而导致cGAS的失活。这一过程有效地抑制了抗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团队深入探索了细胞对L-乳酸这一代谢产物的响应机制,并发现AARS1/2是细胞内关键的L-乳酸感受器。这两个酶不仅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与进化上保守的大肠杆菌中的同源物AlaRS共享着相似的功能特性。
具体而言,AARS1/2以及大肠杆菌中的AlaRS能够以微摩尔级别的亲和力高效地结合L-乳酸,这一特性使得它们能够精确感知细胞内L-乳酸的浓度变化。
更为关键的是,AARS1/2能够直接催化L-乳酸在赖氨酸受体末端的乳酰化过程,这是一个ATP依赖的化学反应。乳酰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能够显著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在响应L-乳酸刺激时,AARS2会与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GAS)发生相互作用。cGAS是一种关键的先天性免疫感受器,能够识别并结合外源或异常的双链DNA,进而触发一系列的免疫反应。然而,当AARS2与cGAS结合后,它会在细胞和小鼠中介导cGAS的乳酰化,从而导致cGAS的失活。这一发现揭示了L-乳酸如何通过影响cGAS的活性来调节先天性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乳酰化对cGAS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遗传密码扩展正交系统,该系统允许将乳酰赖氨酸掺入到蛋白质中。通过这一系统,他们证明了在cGAS氨基末端的特定位点存在乳酰基会显著影响cGAS的液体状相分离(cGAS liquid-like phase separation)能力,并消除其DNA感受功能。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乳酰化对cGAS活性的抑制作用。
随后,他们还通过基因敲入技术,将乳酰模拟物或乳酰抗性基因引入小鼠模型中。实验结果显示,乳酰模拟物的基因敲入会抑制cGAS的活性,而乳酰抗性基因的敲入则能够使小鼠免受高水平L-乳酸诱导的先天性免疫逃避。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L-乳酸介导的免疫逃避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
此外,他们发现在应激状态下的小鼠中阻断单羧酸转运体1(MCT1)可以抑制cGAS的乳酰化过程,从而恢复先天性免疫监视功能,并有效地拮抗病毒复制。这一发现表明,通过调节MCT1的活性,可以干预L-乳酸对先天性免疫的影响,为治疗相关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该研究揭示了AARS1/2作为保守的细胞内L-乳酸传感器的关键作用,并阐明了乳酰化这一化学反应过程如何通过影响cGAS来调节先天性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乳酸和先天性免疫的这种关系为了解运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除了免疫系统,最近的研究还发现高强度运动会影响人的多项血液生理指标。
3. 高强度运动会引发血液学变化
发表在《诊断学》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细致地剖析了运动员在高强度运动期间所经历的生理变化。
研究中,20名男子水球运动员接受了全面监测,研究人员在职业赛季初始和高强度训练期间采集了他们的血液样本。借助血液学分析仪和化学分析仪等设备,对运动员的健康指标进行了详尽的评估。
研究揭示了高强度训练期间观察到的几项显著变化。首先,平均红细胞体积、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出现了明显下降。铁代谢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总铁结合力的增加和铁蛋白浓度的下降。
此外,脂质谱的变化也值得关注,包括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轻微升高,以及高强度训练期间甘油三酯浓度的下降。
这些现象表明,进行高强度训练的水球运动员可能会出现健康指标的波动,包括某些全血计数参数的下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加以及肝功能生物标志物的改变。不过高强度训练方案似乎对肾功能生物标志物没有显著影响。
综合这些信息,研究人员认为,与水球赛季初始阶段相比,在高强度训练期间,水球运动员的血液学参数呈现出统计学上显著但轻微的向贫血值偏移的趋势。不过好在这种偏移在临床上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此外,研究还发现,水球运动员可能会经历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同时肝功能的生物标志物出现下降的情况。
小结
长期高强度运动与免疫系统和总体身体健康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远的关系。一方面,适量的运动被广泛认为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提高身体抵抗力,减少疾病风险。然而,当运动强度超出一定阈值并持续较长时间时,这种效应可能发生变化。
长期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暂时抑制,尤其是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主要是因为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可能会消耗大量的免疫资源,使得免疫系统在短时间内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此外,过度训练还可能引发运动性免疫抑制,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长期高强度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个体之间的差异、运动的具体类型、持续时间和强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这一关系。因此,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合理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对于维护免疫系统的健康和促进总体身体健康才是至关重要的。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5b98846045ed.html
返回目录>>
周末补足运动量与264种疾病风险降低有关,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等风险降低近半
2024-10-07?生物谷
只要运动量达到指南的推荐量,每天练一点儿还是周末集中练,都是一样的。
有时候很羡慕有每天去运动的习惯的人,不仅是羡慕人家的自律主动,也羡慕他们每天都有运动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完难缠的甲方、不定期的加班和始终如一的晚高峰,还能咬牙去运动的人,我真的大写的瑞思拜。不过,即使没办法每天动动身体,周末集中补一下,也很来得及!
近期,博德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分析了近9万人的数据,发现与每周中度/剧烈运动不足150分钟的人相比,在周末集中运动满足这一标准与264种疾病风险较低有关,其中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最强,风险分别降低23%、43%、45%、43%。
研究者还直接对比了周末运动和运动时间更分散的人,发现与疾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只要运动量达到指南的推荐量,每天练一点儿还是周末集中练,都是一样的。
研究者采用的数据来自英国生物库,参与者曾佩戴过腕部可穿戴设备,连续记录了一周的运动情况。研究者选定的阈值是每周≥150分钟的中等至高强度体力活动(MVPA),这是WHO、美国心脏协会、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建议等多种指南推荐的每周运动量。
我国的《全民健身指南》也建议每周中等强度运动量累计应达150分钟以上。最终纳入分析的共有89573名参与者,中位年龄62±8岁,56%为女性。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3年,94.2%参与者随访超过5年。以MVPA≥150分钟分组,33.7%参与者不足这个数额记为不运动组;42.2%的参与者满足这一数额且过半的运动时间集中在1周的1-2天内,记为周末运动组;剩余24%参与者满足运动量、且运动时间比较分散,记为日常运动组。日常运动组显然总运动量更大,MVPA中位数为418分钟,周末运动组为288分钟,不运动组仅有72分钟。
研究者筛选了678种疾病状况,分析运动与它们的关系。相较不运动组,周末运动与267种疾病存在关联,其中264种与风险降低有关;日常运动则与209种疾病存在关联,205种与风险降低有关。相关的疾病类别涵盖了分析的16个大类。极少高风险相关的疾病主要是肌肉骨骼的疾病/损伤以及皮肤状况。所有疾病中,运动心脏代谢相关的疾病关联特别强。周末运动组和日常运动组,在最突出的几种疾病中的风险相关分别为,高血压风险降低23%/28%,糖尿病风险降低43%/46%,肥胖风险降低45%/56%,呼吸睡眠暂停风险降低43%/51%。
分析结果显示,这四种疾病的5年累积风险在周末运动组和日常运动组中都是相似的,且显著低于不运动组。此外,随着MVPA水平的增加,这四种疾病风险也进一步降低。此前麻省总医院曾对英国生物库中的同一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周末运动达标与房颤、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卒中等多种心血管健康状况风险下降有关。所以不要躺着了,大好的假期,赶紧补足运动量吧!
摘引网址:https://news.bioon.com/article/3d61845929ac.html
返回目录>>
2024-09-30?网易健康
最近医院接了两个心脏病的病例,一开始都是牙疼,结果发现都是心脏出了大问题。
第一位是个61岁的大爷,平时不太了解心脏病的知识,牙一疼,他就以为是上火了,去药店买了些降火的药,之后就没再太在意牙疼这件事。
但是,大爷吃了几天的降火药,发现牙疼没缓解,反而觉得胸口发闷,呼吸困难,甚至开始眼前发黑。
当他开始意识到这不是普通的牙疼时,已经晚了。
心脏病发作时,抢救越早越好,最好是在180分钟内打通血管,这样能救回更多心肌,减少心衰和猝死的风险。
但大爷这一拖就是两天,已经错过了抢救的最好时机,来到医院时,心脏的肌肉已经都坏掉了。
再来看看那位67岁的大爷,他平时爱看些心脏病的科普文章,知道牙疼有时候可能是心脏病的征兆。
所以,当他无缘无故地牙疼厉害时,立刻就去了医院。
果不其然,检查出来也是心肌梗死,但幸运的是,他去得及时,在医生的治疗下,他的血管恢复了通畅,心脏功能也回到正常状态。
一、心梗引起的牙疼和普通牙疼,有什么区别?
心梗引起的牙疼和普通牙疼并不一样,知道这两种疼的区别很重要。如果错把心梗引发的牙疼当成普通牙疼,就会像上面提到的大爷一样,耽误了治疗,后果很严重。
今天,就来教大家怎么来区分:
1、没有牙齿问题
经常感受到很强烈的疼痛,但检查牙齿却没有发现蛀牙或者牙周病等常见的牙齿问题。这种疼痛通常不局限于某一颗牙齿,可能会感觉整个下颌都在痛。
2、硝酸甘油缓解无效
如果牙痛是由心梗引起的,使用硝酸甘油可能不会有效缓解疼痛,这与心绞痛引起的胸痛不同,后者通常对硝酸甘油有反应。
3、疼痛异常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汝磊生指出,慢性心梗常常表现为牙疼、胃疼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
慢性心梗会导致心肌缺血,而心肌缺血则会引起脑供血不足,继而出现胸痛、牙痛和眼部灼烧感。
二、掉牙多的人,更易得心脏病
除了牙疼,掉牙也跟心脏病关系密切!
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研究发现,掉牙多的人,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究其原因,是因为牙齿缺失后,口腔里的细菌感染会引起全身的反应,继而损害血管健康。
该研究分析了多个观察性研究的数据,其中发现:
有至少一颗牙齿缺失的人,其发生冠状动脉疾病的概率比完整牙齿者高出约30%。
此外,这些患者中,有15%被诊断为高血压,而没有任何牙齿缺失的人群中,仅有5%被诊断为同样的问题。这表明,缺少牙齿的人群患上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完整牙齿人群的三倍。
无独有偶,《牙髓病学杂志》一项最新研究也指出,掉牙和心脏病死亡之间有联系。
研究人员分析了12项研究的结果,发现牙齿掉得差不多(没有牙或者不到10颗牙)的人,心脏病死亡的风险比较高。
为何缺牙跟心脏病之间有联系?
第一,细菌感染。口腔中的细菌,可以通过牙龈进入血液,在血管中形成新的感染点,如心脏瓣膜,从而增加心脏病的风险。
第二,营养摄入不足。缺失牙齿会影响咀嚼能力,让人难以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健康的食物吃少了,心血管疾病容易找上门。
第三,生活习惯不健康。许多因口腔问题而导致营养不良的人往往也伴随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同样是加速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所以说,牙齿健康和心脏健康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记得要每天刷牙、少吃伤牙的食物、定期去检查牙齿状态,保护好牙齿。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C4LLMU05148PF4.html
返回目录>>
2024-10-03?网易健康
睡眠失常尽管古已有之,然而成为普遍问题,成为“流行病”,却只是近代的事。
特别是最近几十年,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速,压力的骤增,催发了睡眠障碍人数的倍增。
加速肿瘤高发率
同时,失眠也成了癌症高发的“催化剂”。
高质量的睡眠可促进人体产生更多的睡眠因子,睡眠因子可促进白血球增多,消灭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故而,肿瘤患者更请用好睡眠这剂“补药”,促体康健!
那除了药疗、食疗,还有什么简单易行的辅助法,可提高睡眠质量呢?——足疗。
足疗有妙用
俗话说:“人老脚先衰,树老根先竭”。脚是人体精气之根,素有第二心脏之称。我国是足部疗法起源最早的国家。
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关于足部按摩的记载。据考证,当年足疗与针灸在我国为“同根生”之疗法。
古今中外的养生法
1975年,瑞士玛鲁卡多的《足反射疗法》,从学术上总结了人类关于足部反射区的自然疗法。
1985年,英国现代医学协会正式将足底按摩方法定为“现代医学健康法”,明确了其更高的医学地位。可见,古今中外的养生健身方法,都极为重视足部的锻炼。
那提起足部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涌泉穴、三阴交等等,大家并不陌生,笔者往期的文章也都有提及科普到。但位于我们的脚跟上有个不鲜为人知的穴位,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
失眠就找“百敲穴”
此穴为失眠穴,又被称为“百敲穴”,即为治疗失眠的穴位, 位于脚后跟的中间位置,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
按摩时,可用大拇指关节刺激该穴位,每次3~5分钟,可以帮助入睡。
每日按摩,摆脱安眠药
写到此,笔者想起来10多年前,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位患者,女性,46岁,小学教师,患高血压,常年服用降压药,效果尚可。但因家庭和单位烦恼之事引起失眠,久治不愈,后来一直靠服用安定才能勉强入睡。
由于长期睡眠差,体力大不如从前,精神状态持续衰弱。起初笔者给予理疗方法,效果不佳,后让其脚底按摩大脑、小脑和脑干、失眠点、神经丛等反射区。
初按3次,效果不明显;第4次按摩后,可以不用安定入睡3小时;一周后,患者能睡6小时,而且睡得香甜,精神焕发。
如何按摩,效果更好
那如何按摩,能让效果更好呢?
晚上睡觉前,可先由大腿至小腿做简单按摩,再转至足底重点按摩。按摩时,将手指弯曲成直角,以拇指端对准反射区敏感点按压。也可以用穴位按摩棒按压。
在做完按摩后,可适量喝些温开水,以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促使体内的有毒物质通过尿液和汗液等排出体外,祛病强身!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JG1I8N0514AB5G.html
返回目录>>
为啥有些老年人过了70岁,没几年就去世了?老实说:多半是3个原因
2024-10-03?网易健康
王大伯年轻的时候就有和儿子一起运动锻炼的习惯,一直到现在王大伯已经七十多岁了,两人依然每天会相约一起锻炼。
王大伯的身体比同龄人健康多了,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没有慢性病的困扰,就是头发有点发白了。
不过近段时间,王大伯总嚷嚷着觉得自己过了七十岁后身体大不如从前,儿子安慰他如今医学水平高,加上他生活习惯好,还坚持锻炼,肯定能活个好岁数。
虽然儿子一直安慰他,但看到身边的同龄人有的被疾病缠身,有的突然间就去世了,难免心里不舒服。为什么有些老年人一过70岁,没几年就去世了呢?
一、为啥有些老年人过了70岁,没几年就去世了?
据数据统计显示,70—75岁之间,很多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会不断变差,有些老年人甚至一过了70岁后没几年就去世了,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有下面三点!
1、70岁后容易感觉被社会抛弃
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老了,不中用了,会被子女嫌弃、被时代抛弃,慢慢总是觉得郁闷、难过,时间长了衰老的更快,更容易被疾病或死亡盯上。
2、70岁后心理更容易衰老
70岁后身体上明显的衰老来临,精神压力也会过大,心理更容易衰老,长期被负面情绪困扰,被疾病或死亡盯上的几率更高。
3、70岁后不再是家庭主心骨
很多老年男性之前是家里的顶梁柱,习惯了被家人需要,而过了70岁后突然什么都不用干了,还可能需要子女的照顾,难免会产生落差感,认为自己是负担。
二、70岁后,3种疾病最易带走老人
2022年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一项过早死亡原因调查,通过对10万人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随访,结果发现70岁后最容易带走老人的三种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分别占比49.7%、19.5%和13.7%。
1、心血管疾病
很多老年人被高血压困扰,而且血管功能也变差,很容易被心血管疾病盯上,因此平常要及时控制三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旦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
2、癌症
老年人是癌症的高发人群,加上本身有慢性病,可能会掩盖癌症的症状,很容易忽略,即便确诊了癌症接受治疗,也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因此老年人要做好防癌筛查。
3、呼吸系统疾病
寒冷的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老年人要注意防寒保暖。
三、老人坚持做好4件小事,真能“零成本”延寿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发表在《柳叶刀.老龄健康》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3.6万名受试者调查研究发现,坚持不吸烟、少喝酒、积极运动和健康饮食四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延长寿命。
零成本延长寿命要抓住这四个重点!
1、健康饮食
饮食上建议要保证营养均衡全面,做到食物多样化,避免总是偏食挑食,重复食用单一的食物。
2、好好睡觉
充足、高质量的睡眠能让人神清气爽,好的睡眠应该是每天保证七到八小时的睡眠时间,无需服用安眠药,每周至少五天醒来后感觉还不错,每周失眠不超过两次等。
3、适当运动
研究发现,定期积极的运动能降低死亡率,无论什么时候开始运动,都能获益。
4、戒烟戒酒
戒烟戒酒是省钱又延寿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了身体健康,要做到尽早戒烟戒酒。
70岁后很多老人会迎来断崖式的衰老,感觉自己突然就老了,甚至有些老人过了70岁后没几年就去世了。老年人想要健康延寿,一定要拥有良好的心态,保证健康饮食、好好睡觉、适当运动,并尽早戒烟戒酒。
摘引网址:https://www.163.com/dy/article/JDJG40O60514BBVC.html
返回目录>>
2024-10-08?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出门到看上专家只需要10分钟左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河北省邯郸市王吕寨村村民王付印说,现在到家门口的健康小屋就能看上病,就诊时间也更加充裕。这得益于邯郸市推动二级以上医院的专家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把诊疗技术带到基层。
近年来,在城市大医院的帮助下,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居民就近能看常见病、开常规药、做日常保健,个人省时省力,也缓解了大医院的接诊压力。
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扩容下沉,是建设分级诊疗体系的基础。应继续推动紧密型医联体发展,加强上下协同,完善机制建设,更好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
为居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依靠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定期开展师带徒项目,引导基层医生向大医院专家“拜师”;通过内部协同联动,由上级医院派驻医师下沉基层,固定服务周期……双向发力,继续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将城乡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解决在家门口。在推动专业技术下沉的同时,上级医院也可派驻管理干部到基层常年驻守指导,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管理水平。
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尝试将三甲医院号源精准推送至社区医院,方便患者转诊;探索远程医疗服务,实现城市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多措并举、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织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让基层医疗机构小病当能手、大病当参谋,帮助居民少花钱、少跑路、看好病。
做好疾病主动预防。以社区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疾控、街道乡镇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实行网格化健康摸底筛查,全面掌握辖区居民健康状况。在筛查基础上主动干预,从运动、饮食、心理等多角度发力,构建“预防、医疗、慢病管理、康复”一体化的医防协同服务模式。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以优质医疗资源更普惠更可及为目标,通过机制建设带动基层发展,进一步提升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l3IvhDql
返回目录>>
2024-10-08?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新一期《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杰克逊霍尔非营利性脑化学实验室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高度准确的血液检测方法,能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
ALS患者通常会出现行走、说话、吞咽和呼吸方面的困难,这些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最终导致死亡。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法可减轻这些症状的影响。医生一般通过症状评估、神经电活动检测和脑部扫描来诊断ALS。由于对ALS的认识不足,医生在作出诊断前需要追踪患者症状的演变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延误治疗。
为尽早诊断该病,研究团队分析了ALS患者和非患者的血液样本。他们发现了8种遗传标志物,在这两组人群中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存在差异。为证实这一发现,研究团队又进一步分析了来自“国家ALS生物样本库”的119名ALS患者和150名非患者的血液样本。他们发现在这两组人群中,这8种标志物的差异依然存在。这些标志物与神经元存活、脑部炎症、记忆和学习功能有关。
研究团队基于214名参与者的标志物水平,训练了一个机器学习模型,用以区分ALS患者和非患者。然后,他们对剩余的55名参与者进行了测试,发现该模型能正确识别96%的ALS患者和97%的非患者。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kUonuMXM
返回目录>>
2024-10-08?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据最新一期《细胞》杂志报道,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遗传学研究所和奥地利分子生物技术研究所领导的国际团队证明,人类胚胎可能具有与其它许多哺乳动物相似的休眠能力。这一发现为生殖医学和干细胞研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或彻底改变未来生育治疗的方式。
在一些哺乳动物中,正常连续的胚胎发育时间可被改变,以提高胚胎和母体存活的机会。这种暂时减缓发育的机制称为胚胎滞育,通常发生在囊胚阶段,即胚胎植入子宫之前。
在滞育期间,胚胎保持自由漂浮状态,妊娠期延长。在条件不利时,这种休眠状态可维持数周或数月,然后再恢复发育。但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使用这种生殖策略,人类是否有这种能力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新研究发现,人类细胞存在着控制胚胎滞育的分子机制。
诱导这种胚胎暂停的关键在于调控雷帕霉素的机制靶标(mTOR)的细胞通路。通过抑制mTOR活性,团队能够显著减缓人类“胚泡”(一种在实验室中培养的模拟早期胚胎的结构)的发育。这些使用人类多能干细胞创建的胚泡为研究真正的人类胚胎提供了一种合乎伦理的替代方案,同时也为早期发育提供了宝贵见解。
当用mTOR抑制剂处理时,胚泡进入了一种可维持长达8天的休眠状态。在此期间,细胞分裂速度大大降低,胚泡的代谢活动也减少。令人惊讶的是,当移除抑制剂后,胚泡“苏醒”并继续其发育。这意味着人类细胞能够利用分子机制来引发类似滞育的反应。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kTDoQH9n
返回目录>>
2024-10-08?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记者金凤)记者近日从南京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与多所大学及研究所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从羊驼体内分离出一种能结合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受体的抗体。通过工程化改造,该抗体可实现HIV的完全抑制,有望为艾滋病治疗带来新方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教授吴稚伟介绍,艾滋病是由HIV引发的全身性疾病。CD4是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主要受体,是HIV药物研发的重要靶点。然而,目前唯一的CD4抗体药物在抑制HIV的广谱性和效率上存在不足,患者长期应用还会产生耐药性。因此,探索更有效的HIV中和抗体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从羊驼体内分离出上千个CD4抗体。其中,Nb457抗体在抑制HIV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吴稚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联合团队构建了一系列假病毒,以模拟全世界有代表性的117种HIV毒株,实验发现Nb457抗体能够有效抑制其中116种病毒的活性,其广谱性为99.1%,且抗病毒活性明显优于现有的HIV中和抗体。
“现有的CD4抗体药物只能抑制HIV约80%的活性,无法实现病毒的完全中和。在HIV-1型活病毒测试中,团队对Nb457抗体进行了工程化改造,得到一种新型三聚体纳米抗体,这种新型抗体可以100%抑制HIV。”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吴喜林告诉记者,临床上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针对HIV,而HIV的变异速度很快,会削弱药物有效性。新发现的Nb457抗体及其新构型以CD4为靶点,明显提升了抑制病毒的有效性。
联合团队还在感染HIV的小鼠体内开展了Nb457抗体的药效评估测试。结果显示,使用新型抗体的小鼠,体内几乎检测不到HIV,也并未观察到耐药突变。吴稚伟表示,这种新型抗体对推进艾滋病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kF0sK5KC
返回目录>>
2024-10-08?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讯 (实习记者董韩梓)《柳叶刀》最新发布的全球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研究显示,2025年至2050年间,抗微生物药物耐药预计直接导致超过3900万人死亡。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已成为全球健康的重大威胁,由此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持续上升。
为了减少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感染的危害,要最大程度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当使用。
这项研究覆盖了204个国家和地区全年龄组的5.2亿份个人档案。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是指细菌或其他病原体发生变化,进化至不再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应答,目前已被广泛认为是一项重大的全球卫生挑战。
近年来,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导致的死亡趋势在年龄分布上发生了显著变化。1990年至2021年间,死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的5岁以下儿童人数下降了50%;而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人数增加了80%以上。
预计到2050年,高收入国家70岁及以上人群因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死亡的人数将比2022年增加72%,北非和中东地区将增加234%。
此外,主要病原体的耐药性在明显增强。与1990年相比,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的最难治疗的7种主要病原体中,有6种在2022年导致的死亡人数均有所增长。
专家指出,当前亟须采取干预措施,包括预防感染、接种疫苗、最大程度减少抗微生物药物的不当使用,以及研究新型抗微生物药物等,从而减少死亡人数。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k75UyLDK
返回目录>>
2024-10-08?中国青年报
夏末秋初,折磨了人们200年的花粉过敏症又来了。当前,花粉过敏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医师李丽莎表示,全球花粉过敏的流行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一接近花粉季,李丽莎就特别忙碌。每年早至7月,晚至10月,以蒿花粉和葎草花粉为主的致敏花粉就会扰得我国长江以北的过敏患者日夜不得安宁。
为什么有些人会花粉过敏?李丽莎介绍,花粉过敏症有遗传倾向。从医学机制上看,当首次花粉变应原暴露后,人的机体会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结合在效应细胞表面,此时机体已呈致敏状态。如果其后发生第二次花粉暴露,人体内的一系列信号就会被激活,并释放过敏炎症介质,导致过敏症状的产生。
流涕、喷嚏、鼻塞及鼻痒几乎是所有花粉过敏症患者的“标配”,同时也常合并结膜炎。还有部分花粉过敏的患者可能会进展为哮喘,出现咳嗽、喘息、憋气的症状。
花粉过敏的流行为何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李丽莎分析,学界认为气候变化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增加了约1℃。植物的授粉日期也随气温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例如,有研究表明,1990年至2018年期间,北美花粉季节提前并延长了约20天。同时,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花粉产量也随之增加,不仅如此,二氧化碳还能增加花粉过敏原蛋白的致敏性。此外,极端天气也会对花粉过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雷暴天气就容易诱发“雷暴哮喘”。
在花粉过敏症流行愈演愈烈的当下,应对的医疗手段也有所增加。
李丽莎介绍,首先,患者可使用抗组胺药等多种常见的对症治疗药物来控制症状,此类药物有各自的禁忌症和副作用,通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此外,近年来,新兴的生物靶向药物也能够很好地减轻花粉季患者的过敏反应,其使用方便,每2-4周注射1次即可,但价格较高。再者,也可使用免疫疗法,通过长年注射药物阻止病情的发展。
摘引网址:https://health.huanqiu.com/article/4Jkk5QRigsM
返回目录>>
2024-10-08?国家统计局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7.23张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从1949年的3670个、8.5万张增加到2023年的107万个、1017万张,分别增长290.8倍、119.3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0.16张提高到2023年的7.23张。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3.40人。
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从1949年的54.1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524万人,增长27.2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1949年的0.67人提高到2023年的3.4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0.06人提高到4.00人。
近九成家庭享有“15分钟就医圈”
??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89.9%的家庭15分钟以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67.6%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59.2%开展了预约诊疗。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08/497956.html
返回目录>>
2024-10-08 健康报
??本报讯(记者 邹欣芮)近日,辽宁省疾控局、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联合部署秋冬季校园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学生健康和校园安全。
??辽宁省要求,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指导学校、托幼机构做好健康监测和病例管理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坚持人物同防、多病同防,加强学生和教职员工重点传染病防控知识培训。切实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晨午检、因病缺勤缺课追踪与登记、复课证明查验、健康教育等措施。
??辽宁省提出,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的监测和分析,指导学校做好日常防护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聚集性疫情。卫生健康(疾控)机构、接种单位要根据学校需求提供技术指导,为学校提供便利条件,规范开展接种工作,保障接种安全,并及时对到期未接种或漏种儿童按要求开展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补种。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08/497951.html
返回目录>>
2024-10-08?健康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 喻文苏)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省疾控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残联等共同发布《四川省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可持续发展规划(2024—2030年)》,明确到2030年,全面消除患病率高于1/10万的县(市、区),畸残率降至零,实现麻风危害的全面消除。
??《规划》根据该省近年来本地麻风新发病例、现症患者数和麻风患病率等情况,将21个市(州)划分为三类地区:一类地区要持续优化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强化病例发现与治疗,阻断疾病传播,全面提升麻风畸残预防及康复管理水平;二类地区要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关注既往疫情高发地区和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巩固拓展消除危害成果;三类地区要做好输入性麻风病例监测预警和麻风畸残者的康复,维持好消除危害的良好局面。
??《规划》提出,要优化防治体系,分级落实责任,稳固防治队伍,提升服务能力,确保防治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加强早期发现,通过培训基层医生、推广远程会诊系统、强化监测预警和流动人口管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网络,有效阻断疾病传播;规范治疗干预,创新患者管理方式,提升精准治疗水平,实施化学预防干预,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减少畸残发生。
??在麻风畸残预防与康复方面,《规划》要求,落实全程预防措施,加强畸残患者救治,提供矫治手术及康复服务,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重拾生活信心;深化健康教育,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麻风病的认知,消除社会歧视,营造关爱麻风患者、支持麻风防治的良好氛围;为麻风患者和畸残者提供基本生活与医疗救助,保护其合法权益,促进其融入社会。
??据悉,自2011年以来,四川省共成功治疗1489名麻风患者,患病率大幅下降,多个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摘引网址:https://www.jkb.com.cn/news/industryNews/2024/1008/497945.html
返回目录>>
—————————————————————————————————————————————————————
《每日剪报》编发人员:
采集:罗燕
编排:罗燕
审校:张卫